Hash 大家都知道,把某个要存储的内容的索引 key 通过某个规则计算一下,算出来一个值,这个值往往范围比原来小,且概率意义上不会冲突。
由于 Hash 计算复杂度往往比查找要快,被大量应用到各种大规模的系统中,特别是分布式系统。具体实践中有几个典型的问题。
问题来源
一致性 Hash 讨论地已经很多,基本故事就是分布式存储系统中,通过 Hash 来决定内容存到哪个节点上。
典型的比如 cache 系统,后面放若干节点,查找某个 key,hash 到某个节点,再进一步检索。
最简单的自然是按照节点数量取个模,理想状态下不会有啥问题。
但是如果发生如下情况,就无法正常工作了。 加节点(一般是有计划的) 减节点(可能突然故障,无法预知)
所以提出了一致性 hash,即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算法: 平衡性(Balance):哈希结果尽可能分布到所有的节点,这样可以使得所有的节点都得到利用; 单调性(Monotonicity):加入新的节点后,已经分配节点的 hash 结果 被映射到原有的或者新的节点上去,而不会被映射到其他节点; 分散性(Spread):同样内容尽量避免 hash 到不同节点; 负载(Load):不同内容避免 hash 到同样节点。
简单的说,就是有一个算法,首先分配尽量均匀,其次,当节点个数变化的时候,尽量维持原来内容的映射,并进行局部调整。
能满足的算法有很多,这里介绍两个比较经典的。
基于环的实现
该算法最初于 1997 年在论文 Consistent Hashing and Random Trees: Distributed Caching Protocols for Relieving Hot Spo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中提出。算法复杂度为 O(log(n))。
主要设计思想为:构造一个环(顺序标上编号比如
0 ~ 2^32-1
),将已有节点编号并分配到这个环上,分割环为不同的段。
对每个内容,hash 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,这个数字肯定会落入某个段上,按照固定方向往前找到的第一个节点编号即为要分配到的节点。
考虑两个相邻的节点 A 和 C,如果要在中间添加一个节点 B,那么 AB 段上内容会从 C 节点重新分配到 B 节点。反之,如果删除掉 B 节点,那么 AB 段上内容会再次分配到 C 节点上。
这种算法很好的满足性质 2-4,唯独平衡性没有解决。即当节点个数不多的时候,内容可能会集中在某些段,划分到部分节点上。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,把一个节点虚拟为多个虚节点,提高整体节点个数,然后再分散放到环上。这样就提高了平衡性。
基于概率转移的实现
该算法最初于 2014 年在论文 A Fast, Minimal Memory, Consistent Hash Algorithm 中由 Google 工程师 John Lamping 和 Eric Veach 提出。算法复杂度为 O(log(n))。
主要设计思想为:假设原先有 n 个节点,新加上一个节点后,每个 key 都有 1/n+1 的概率转移到新的节点上,n/n+1 的概率留在原先分配的节点。
举个例子,原先有 1 个节点,再加一个节点,那么已有内容有 1/2 的概率跳转到到第二个节点。原先有 2 个节点(每个里面有 1/2 的内容),再加一个节点,则已分配内容应该有 1/3 的概率转移到新的节点。
一个简单的实现代码为:
int ch(int key, int num_buckets) { random.seed(key) ; int b = 0; // This will track ch(key, j +1) . for (int j = 1; j < num_buckets; j++) { if (random.next() < 1.0/(j+1)) b = j ; } return b; }
即根据 key 生成 num_buckets-1 个(0~1.0)的伪随机数,依次检查随机数序列:
- 第一个随机数 <1/2,则放第二个节点;
- 第二个随机数 <1/3,则放第三个节点;
- ...
注意伪装随机数序列由 key 唯一确定。意味着同样的内容在多次分配中,分配结果将是一致的。
另外,可以计算出如果当前分配为 b,下一个结果 j >= i 的概率(即 b+1 到 i-1 的过程都不发生跳变)
P(j>=i) = (b+1)/i
最终优化为如下代码:
int32_t JumpConsistentHash(uint64_t key, int32_t num_buckets) { int64_t b = -1, j = 0; while (j < num_buckets) { b = j; key = key * 2862933555777941757ULL + 1; j = (b + 1) * (double(1LL << 31) / double((key >> 33) + 1)); } return b; }
这个算法依赖于伪随机算法的输出,特点有: 分布均匀性由伪随机算法决定,而跟 key 自身均匀性无关,实践均匀性远好于基于环的算法; 不需要对 key 进行计算,复杂度低,实践计算时间也比基于环的算法好。
算法没解决的问题:当中间减掉节点的时候,序号会发生变化,变为 0...n-1。因此需要在外面维护一个映射关系,动态映射到原先的节点上。